jacky 發表於 2017-12-18 22:35

張學友,一位跟時代脫節的好男人、好歌手

張學友,一位跟時代脫節的好男人、好歌手
關鍵評論 2017/12/18, 藝文
Photo Credit: Paul Yeung / Reuters / 達志影像
作者:王陽翎



作者認為,張學友發展事業之餘,亦相當重視家庭,不失為出色的好歌手、好男人;四大天王,他還是比較穩重。在中大講座,他平實的分享很多是根據人生經驗,不是執意向年輕人說教,也不見得在談香港民主理想,我們不妨輕鬆一點看待,留意他值得學習的一面。

張學友那句話是談個人生活觀念



我們都很緬懷香港創作力興盛的90年代,當中的一切,四大天王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張學友雖然沒有其餘三人那俊秀的臉,但歌唱水準最為亮眼 。

最近他出席中大講座嘉賓,分享人生之種種,過幾年快到60歲的老一輩面對年輕學子,席間有一句話再次惹來議論:「先找一份不需要運氣的職業,搵到食,才揀要運氣的事做,講理想。」

一些朋友把這句話解讀成:「叫新一代只求有安樂茶飯,放棄民主理想」,假如根據張學友的前文後理,他完全無意扯到政治或公共話題上,幾乎全是關乎「個人層面」的生活感想和抉擇,這句話大概是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憑數十年的見聞有感而發說:「別不切實際地追求理想」罷了 。如果要說這句話真有一些問題,大概是他的價值觀依然活在90年代,向年輕人分享免不了跟時代脫節,這部分的遺憾在稍後再作分享。

歌神:若許冠傑敢認第二,張學友不敢認第一



張學友在中大的一席話,以四大天王多年來零碎的分享來說,他還是比較謙虛平實的一位,他說「歌神」只適合形容許冠傑,非常符合他用甚麼眼光回望自己的出身。相比許冠傑百般「樂藝」,從創作、演繹詞曲,開拓一個時代的香港流行文化,抒解了一個時代的基層壓抑;猶如我們看文學世界,讚嘆唐朝詩人白居易作品「老嫗能解」;宋朝詞人柳永作品「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能使老百姓琅琅上口,稱頌一時。

這方面,張學友所說合符事實,以音樂界的貢獻和多才多藝,若許認第二,他不敢認第一,多次放淡「歌神」的封號,將榮耀歸於Sam Hui。張學友的歌唱天分遇對了時代,他說得非常清楚,那嗓子是天生的,自問稱得上無師自通,加上其他人對他的鼓勵,比他自我感覺還要良好得多。從第一天開始,就不是刻意在歌唱事業誓有一番大作為,自詡天之驕子,傲視群雄;他分享歷程不過就是:碰巧女同學激讚,碰巧家人推動,碰巧參加比賽。然後,他本來不以為然的唱歌天賦,在80年代踏上歌壇,90年代迎接輝煌的星途。

當一個在音樂界事業有成的人,能夠坦誠說自己夠運,得到的一切根本無法解釋,碰上一首好歌,人們有共鳴,人生轉入直路;而且他知道單靠努力未必有成果,他見證行內有不少人很努力,最終仍要黯然離場。以如此平實的態度看待事業高峰,無論如何,即使你未必喜歡他,卻很難討厭他。

張學友仍免不了與時代脫節



那些勸言,對比施永青諷刺年輕人脆弱,張學友的說法倒顯得不溫不火,遺憾的只是他依然跟時代脫節,停留在屬於他的90年代,將「搵食、安穩;理想、冒險」硬分先後次序,或暗暗擺在兩個對立面;即使退一步說,張的說法始終太空洞,對於今天的年輕人,經已意義不大。

為何這樣說?撇開政治立場,數個月前,同樣是中大講座分享,龍應台雖老,不愧為優秀的作家與從政者,她對年輕人的時代還是多一點敏銳,不是泛談要不要有理想的濫調,而是說不要忘記發展多些興趣,直接繞過了「現實vs.理想」無謂的二分對立:

「學會玩,培養幾種終身嗜好,否則當你退休,或你的工作遲早有天被人工智能取代,你將會一無所有。」

這是個劇變和激盪的世代,世界在變,想法在變,你猜不透那些興趣嗜好,或跟時代氛圍撞出新的可能性,可以是多點進展,不是僵化滿足「首先搵食」的問題,連可以「搵食」的潮流也在變。不久前,演藝界型男余文樂,也正式開啟電競公司,順應全球電子遊戲競技產業,不禁令人好奇心想:如果張學友女兒希望「打機賺錢」,認為「搵到食」,他會放手讓她去闖嗎?

何謂「正確選擇」可以「搵食」的行業?



踏入21世紀,是全球各種產業大變動的時代,這十多廿年,每經歷一次經濟衰退,一大片看似穩固的中層職位都大清洗,換來新一輪機器和少量人手填補,工種的興衰高低起伏猛烈,台灣葉丙成教授說得好:

「家長不要再用20年前的觀念來規劃孩子的人生,因為孩子要面對的是20年後的世界。比如爸媽以往認為教師是穩定職業,就要孩子去當老師,卻發現畢業後成了流浪教師。除非你自己是很用功的爸媽,對於社會的改變、新趨勢相當了解,否則不要給孩子太多權威。」

除了時代和發展興趣的問題,張學友那一輩人未必明白,並非許多年輕人好高慕遠,開口閉口講理想,他們實際上反而沒有90年代火紅般追逐高遠的理想,而是講求意義、創意、價值,這些跟「遙遠且宏大理想」,未必有關係(甚至沒有關係)。
商界出色的人物也逐漸覺悟,看通年輕人的心思

這方面,日本商業領袖藤沢久美在《靜爭力》有充滿智慧的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的年輕人無法擁有充足的物資與金錢。對物資與金錢感到飢餓,為了擁有『物質充裕』的生活而拚命工作。⋯⋯⋯(與之相反)千禧世代在孩提時候就開始接觸IT產品了,幾乎所有人都能熟練地使用Twitter與Facebook等社群網絡。由於他們對群組與社團等特定的共同體抱有強烈的歸屬感,所以也喜歡一同思考或執行某件事,更會積極參與社會與義工服務。

⋯⋯我有一位美國籍創業家朋友這樣說:『現在的年輕人,不一定會喜歡薪水高的公司。而會優先考慮是否能對社會帶來貢獻。因此,在向年輕人介紹公司時,一定得清楚說對「這項工作對社會具有什麼意義」、能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只要他們接受了這些說明,就會好好付出。』確實在日本的創業者之間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聲音:『在發佈徵人啟事時,比起單純標註金錢方面的報酬,若能明確寫出工作所帶來的社會意義,優秀的人才比較會願意寄來履歷。』」

說到底,張學友發展事業之餘,亦相當重視家庭,不失為出色的好歌手、好男人;四大天王之中,他還是比較穩重。在中大講座,他平實的分享很多是根據人生經驗,不是執意向年輕人說教,也不見得在談香港民主理想,我們不妨輕鬆一點看待,留意他值得學習的一面。

核稿編輯:鄭家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張學友,一位跟時代脫節的好男人、好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