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拒絕參賽《歌手》- 是歌神的俠隱
娛樂觀 | 張學友拒絕參賽《歌手》,是歌神的俠隱明星資訊騰訊娛樂一把青2017-04-12 19:37
[摘要]俠隱的高人,無需再取悅誰,唱歌就是唱歌,煙雲過眼,只記今朝笑。
張學友幾年前接受訪問的視頻被翻出,明言不會參加熱度年年不減的綜藝《歌手》,一席話說得坦然,表示並不是反對這種節目,而是這輩子比賽出身,自出唱片之日起,就在不斷的被拿來跟人比,年復一年,「又去比賽,真的很累,我想自在地唱歌,而且我已經無需要再比了」。
節目中的主持人總結,說張學友沒必要參賽,因為已是歌神,這是恭維也是事實。作為歌壇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他演唱會巡演數十場,僅紅館就連開二十餘,票價炒的極高,氣氛全場熱爆,歌舞唱跳三小時不停歇,為了奉上十足的視聽盛宴,他不惜提前兩年就開始健身訓練,要論唱歌的「累」,參加《歌手》這樣的比賽,對體力精力的消耗,想必不及演唱會來的猛烈,他所言的累,指的應該是歌唱價值的矛盾——當表演的對象是評委而非觀眾。且不論是否如他所言,「老實說那些評判都不知道懂不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除了專業度,兩者在初衷上就大相逕庭,評委是為了區分高下,投票打分,觀眾則懷抱熱情與期待,真誠而心無雜念,目的是與台上的歌者一起,深深地,深深地投入一回。
這樣的道理,當然並不深奧,另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是,仍然願意去參加比賽的歌手,多多少少也都有著其他的目的。拿這一季的幾位來說,譚晶為了轉型,突破主旋律定位;杜麗莎要實現心願,在「媽媽生活過的土地」上唱歌;張碧晨縱然是好聲音冠軍,但知名度已然不及前幾屆;小眾的趙雷以求走向大眾;進口小哥哥迪瑪希開拓市場圈粉;蕭敬騰組樂團重新出發;就連理應最接近張學友般「無慾無求「的林憶蓮,仔細想想,人們最熟悉的無非是《至少還有你》、《聽說愛情回來過》那些口水歌,借由一期期的翻唱與表演,展示自己或帥氣或溫柔或靜或動的百變面向,一個直接的效應是,她的造樂者演唱會,巡迴一年多,已經開到了雲南去。
要有所得,當然要付出代價,唱給」不知道懂不懂「的評審聽,要配合節目製造效果,接受可能與預期相距甚遠的結果,品嚐那份不自在的累,都算其中之一。更何況,以大眾評審為標準,聽歌本來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儘管電視畫面上的各位投票者皆七情上面,情緒亢奮者眾,但對於一個普通聽眾來說,一首歌之所以擊中心扉,往往與某些往事,某種情緒,某段經歷相關,其中包括多少感情分,誰也說不清楚,用張學友的話說,就是「我懷疑他們到底知不知道我在幹嘛」?
但他對於參賽者的辛苦,又是「真的很佩服」,無論江湖地位怎樣,既然走的上賽場,這其中就並不存在什麼屈尊降貴的問題。就像陳文茜說蔡康永在《康熙來了》(視頻)聊雞毛蒜皮是「蹲下來主持」,蔡康永的反駁是,《論語》裡樊遲請教種田,孔子答,「吾不如老農」,請教種花,孔子又答「吾不如老圃」,同樣的道理,高山流水遇知音,評委們的問題,並不在於水準夠不夠,而是實在並非知音人,例如杜麗莎憑《假如》突圍,這首她所擅長的粵語抒情歌,在語言上並不佔優勢,為了顧及受眾再加一段國語版的《是否》,還是失敗告終,這樣的結果,何解?也只能說是情到深處人孤獨了。
回到張學友,他本身就是四大天王中最低調的一個。當劉德華仍在幕前耕耘拍電影受傷,傳言好事近的郭富城八卦纏身,黎明金句迭出成為新一代網紅,張學友則穩定地幾年發一張唱片,除了演唱會,幾乎難在其他的綜藝節目或品牌活動中看到他的身影,以音樂服人,亦以音樂示人,是歌神的堅持。
想起姜文正在拍攝中的新片《俠隱》,改編自張北海小說,講的是民國亂世,歸國的太行派弟子李天然為師門報仇的故事,雖然世事更迭,幾番恩怨,但這位滿身塵埃的江湖中人,亦是個凡夫俗子,他走街串巷,尋找記憶中失落的京城,有些惆悵,但依然自在。張學友應該也是如此吧,俠隱的高人,無需再取悅誰,唱歌就是唱歌,煙雲過眼,只記今朝笑。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