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如果.愛》:中國式的百老匯歌舞→於 2005-12-11 10:55:21
發表者: jacky 於 2005-12-11 10:55:21 (345 人閱讀過)印象《如果.愛》:中國式的百老匯歌舞
2005-12-10 06:21 :23
雖然《如果‧愛》里面的舞蹈沒有多少中國特色、並不鮮見的西式格調,不過唱出來的可是實實在在的中文歌曲(歌詞的美妙往往無法用另一種語言複制的,比如你對西方流行曲不熟悉,那麼看《紅磨坊》的樂趣勢必大打折扣)。
看著影片中那百老匯式的豪華歌舞場面,會讓你輕易想到《雨中曲》(近一點則有《紅磨坊》、《芝加哥》);張學友那典雅大氣、雄渾磁性的唱功會讓你想到《雪狼湖》;金城武那不時出現的潛入水下的鏡頭則讓人想到葛優主演的恐怖片《窒息》……不過,這些都是“有趣味的形式”,影片真正要表現的還是陳可辛最拿手的“愛情”核心,細膩而深刻。就像陳導最初執導之作《雙城故事》一樣,他這部首度進軍內地市場的影片《如果‧愛》同樣是關乎“兩男一女”的情感糾葛。可以說該片是將一個並不算複雜的現實情感題材以較為複雜的現代手法表現出來,糅合了多種類型片元素,敘事手法多樣化。
與《雨中曲》、《紅菱艷》、《卡門》、《探戈》、《紅磨坊》等等歌舞片一樣,《如果‧愛》也是“戲中戲”的套層式結構,同樣採取了“作品創作”與“情感糾葛”的雙重線索。在《如果‧愛》中的主角“張學友”、“周迅”、“金城武”和他們所拍的歌舞片里飾演的人物的情感命運走向高度一致(除了戲中戲的歌舞片導演“張學友”臨時改動的結局不一樣之外);戲里戲外的故事一並發展,交錯穿插,有時讓人難辨那些是“戲”,那些是“現實”,多少都有點人生如戲的感慨,盡管這只是純粹的個人情感抒發。而這些作為《如果‧愛》“戲中戲”實體內容的歌舞在該片中雖然沒有明顯承擔推動全片劇情發展的敘事功能,卻有著抒情言志的情緒渲染作用。導演巧妙地運用了“戲里”的歌舞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戲外”現實中人物的心聲及真情流露,而沒有讓歌舞元素成為僅僅流于刺激視聽的調節劑,歌舞和劇情的融合度也有所加強。
在這場“三角戀”的故事中,導演陳可辛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講述了代表“忘”的周迅(狠心忘掉成名前的過去一切)與代表“記”的金城武(沉湎于10年前的甜蜜時光)之間的情感故事,完整表現了兩人從相遇、相知到相戀、相離再到相聚的過程。而相對于金、周“糾纏十年”的濃墨重彩,張學友與周迅之間的情感戲就可謂少得可憐了,以至于使這個“三角”(關系)有失穩定性。在這場感情糾紛中“癡情漢”金城武顯然比“因利益而結合”的張學友大有勝數,更討觀眾歡心。盡管,導演在影片的結局處理上不落窠臼,也點明了“回憶永遠浪漫,但身邊的這個人才是最重要的”(導演語)這一全片最大的主題意蘊,但仍難完全改變這種劇作上的失衡。
個人覺得,除了那個開放性的意外結局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如果‧愛》中俗套的癡男怨女三角戀主體故事並沒給人多大的感觸(盡管在人物塑造豐富性上也很用了功夫);倒是半場過後張學友驚人的渾厚唱功以及那些貫穿影片始終的奢華舞蹈場景讓人過目難忘,至少這在華語電影史上是難得一見的。(謝世明)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