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子野心”《雪狼湖》→sorry 於 2005-10-02 12:02:43
發表者: sorry 於 2005-10-02 12:02:43 (420 人閱讀過)“狼子野心”《雪狼湖》
“歌神”不老
假如我們說《雪狼湖》讓人深深震撼,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覺得太矯情。然而它的確有足夠的理由讓你心旌動搖,可能是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可能是華麗的舞台效果,更可能的是,因為張學友無與倫比的歌聲。
張學友的胡狼卑微、孤獨、善良、真摯,在舞台上,兩個人的身影交錯重疊,不可分辨。對于觀眾來說,很容易把對扮演者的喜愛帶入到角色身上,用張學友的歌喉為胡狼表達愛情,即使胡狼比《巴黎聖母院》里的敲鐘人伽西莫多更丑陋,這愛情也會比《羅密歐與朱麗葉》更動人。
然而觀眾并不只是因為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才去看《雪狼湖》的,就像不會有人為了看故事才去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我們對表演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劇情本身。而《雪狼湖》的吸引力,則完全在于張學友成熟的魅力。說實話,我們就是沖著張學友去的。
在武漢現場看《雪狼湖》,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張學友每一次開口唱歌,都會引來一片狂熱的歡呼。張學友是所有人注目的中心,他活潑的眼神、頑皮而又純淨的笑容,把一個純朴善良的胡狼塑造得惟妙惟肖。無論是向小雪表達深切愛意,還是向鮮花傾訴自己的郁悶心情,他的歌聲都恰如其分地把角色的內心詮釋得淋漓盡致。
夢境,香港制造
看《雪狼湖》時,總讓人想起《羅密歐與朱麗葉》,或者《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及那些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經典愛情故事。追溯思維的軌跡,你就可以從中找到《雪狼湖》和它們一一對應的符號。比如可歌可泣的“愛情”、悲慘的結局,以及保留了一絲安慰的“神跡”,等等。
與經典的神似,并不能保証一個作品成功,弄得不好,更容易落下東施效顰的笑柄。好在《雪狼湖》有張學友,以及香港人洞悉市場的運作。
《雪狼湖》的劇情,具備百老匯流行音樂劇里每一個老套的橋段,不費腦子也能猜出大致情節。最簡單的,也就是最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那就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愛情,選擇這樣一個簡單而又沖突激烈的故事,最適于歌詠的發揮。更微妙的是,《雪》劇故意模糊了時間和地域,并且在故事、布景和服裝上同時兼顧了中西特色,這使它在接受面上有著更大的空間,能夠讓更廣泛的觀眾層面接受。
音樂劇畢竟不是電影,聽的元素遠大于看的元素,一首感人的主題曲也許更能成就一台音樂劇。《不老的傳說》與《愛是永恆》作為這出音樂劇的序曲和主題曲,以其優美的旋律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雪狼湖》的音樂編排以流行音樂為主,但也很“音樂劇化”,因為運用了大量的管弦樂器,編排上也有很重的“百老匯”痕跡。群唱、對唱、獨唱等形式的交替運用讓這出戲看上去丰富多彩。劇中大部分的曲子結構簡單,意境淺顯,尤其是套用很多張學友的歌曲,耳熟能詳的旋律,非常容易引起共鳴。
《雪狼湖》的野心
作為一個商業演出,《雪狼湖》早已功成名就了,在香港和內地,無論走到哪,每一場演出都被觀眾瘋狂追捧。錢,應該已經賺足了,名也早已打響了,然而張學友和《雪狼湖》的種種姿態,讓人感到在賺錢和揚名之外,《雪狼湖》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如果你把它當故事來看,《雪狼湖》的劇情的確是簡單得幼稚,華麗得虛假,玄妙得兒戲。但必須承認,在某種意義上,《雪狼湖》確實已成為中國音樂的一個經典,因為《雪狼湖》不是來說故事的,它是一部“音樂劇”,正式的說法是——華人原創現代流行音樂劇,它的價值和意義也正在于此。
1997年,《雪狼湖》在香港連續上演42場,累計觀看人數達30多萬,不僅刷新了香港紅勘體育館的演出紀錄,還創造了香港音樂劇演出歷史上的最好票房。隨后,《雪狼湖》又在新加坡加演7場,吸引了約5萬觀眾,同樣萬人空巷、轟動一時。
七年后,張學友專程趕赴百老匯進修歌劇唱腔。匯集了50多名演員、40多名樂手和38名合音歌手,創作了國語版的《雪狼湖》,并起用多名內地演員出演劇中重要角色,以吸引擁有最大數量觀眾的內地市場。從北京到上海,從沈陽到武漢,近50場演出場場轟動。
張學友的目標是:“有華人的地方,都可以公演。”也許以后在中國提起《雪狼湖》,就會像在百老匯提起《貓》、《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雪狼湖》,可能成為中國音樂不可回避的一個經典。
也許,這才是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編輯:黃玉婷 作者:孫鵬遠 李嵐
【2005年9月23日8時40分】【來源:新桂網-南國早報】
頁:
[1]